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由亚马逊封店潮回顾之前做了7年的国内电商经历

(本文最早撰写于2022年8月17日,几经辗转最终保存到这里。)

最近到处都是关于亚马逊封店的消息,暂且不讨论封店的原因是什么,一个苦心经营以此谋生的店铺突然就这样挂掉了,货款提不出来,对卖家来说真的是非常沉重。巴士哥目前没有做跨境电商生意,但之前也实实在在的做过7年国内电商,也曾遭遇过突然关店的情景,天塌下来一样的感同身受,而那份心酸只有自己才知道。

回顾细数一下,巴士哥从2013年开始做电商生意,到2020年把全部店铺和执照注销,整整7个年头,在这7年里,包括店铺运营、美工文案、打包发货、客服售后等各个环节都经历过,钱没赚多少,经验倒是积累了一些,独立团购站、1号店、淘宝、1688、拼多多等都做过,短短几千字也写不完全部故事,按先后顺序简单叙述下吧。

别人开始做电商大多是淘宝,而巴士哥最初接触到的是独立团购站,那个时候应该是接近“百团大战”的中后期了,美团团购开始做商品团购的,其他比较出名的还有“糯米团”“团购王”等一些中小团购平台。入驻这些团购平台的不需要营业执照,个人卖家也可以卖货,巴士哥当时入驻的一家叫做“团委团购网”,北京的公司,仅仅需交2000元入驻费,之后提供商品图文介绍,定价,招商经理排期上架就可以销售了,平台按比例抽成,抽点多少来着,现在记不清了,其实也不少,招商经理还经常忽悠我说他们平台在广告推广方面投入很多,所以扣点也没办法降下来。当时卖的是游泳镜,客单价几十块钱,巴士哥并没有囤货,从淘宝上找了一家靠谱的合作方,从他那里代发货,一个排期上线也能出些单子,在团购网上卖货做了几个月就不做了,利润都让平台赚了,自己到手剩不下多少了。巴士哥至今吐槽的是,好几次结算货款都有差错,怀疑他们应该是手工制作表格的吧!

2013年注册了一家商贸公司,去打理贺岁片的生意,偶然间看到了“1号店”的招商广告,对比了一下淘宝的招商政策,京东的门槛要求高一些,于是巴士哥向1号店支付了6800元/件的平台费和100000元保证金,正式入驻1号店,那个时候1号店在家居用品方面还是颇有名气的,京东主打数码白电类目。这里简单介绍下1号店的历史,1号店是一家位于上海张江高科的电商公司,成立于2008年,主营类目为家居日用、母婴童用品和第二方家居类,创始人为于刚和刘峻岭,2010年平安集团入股1号店成为最大股东,2011年沃尔玛入股占比17%,2015年沃尔玛全资收购1号店,2016年京东入股1号店,2017年京东全资收购1号店。巴士哥刚入驻的商家并非1号店平台店,而是属于“1号商城”,作为对主平台的补充,之后才把自己日常与第三方全部归于1号店品牌。巴士哥在入驻1号店之前,虽然经常在淘宝购物,但并没有打算开淘宝店,想着淘宝做的,看着淘宝卖家竞争压力不小,很多都是薄利多销,提不起什么兴趣来,后巴士哥来事实证明巴士哥的想法有些偏颇了,淘宝毕竟是电商界的老大哥,即便要竞争价格低,但量还是有的赚的。既然巴士哥在1号店投入了不少钱,那自然是认真对待了,整天沉浸在各种学习培训中,后来平台设立了“1号店商学院”,每次讲课都不落下,研究各种平台规则,活动规则等,商家类目群里的交流圈也不断地在扩大。巴士哥那时候在这个平台销售的是一些高端家庭清洁产品,上架商品必须提供品牌授权书、进口货还需要提供进口报关单等资料,平台每年对资料进行年审、过期资料还需要重新联系厂家更新的。1号店主要客户群体面对的是一线城市,例如在很多地铁站都投放有线下广告,实际也确实如此,几乎80%的订单都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只要货好,价格稍微贵一点也是有的,同款商品别人在淘宝卖39元,巴士哥在1号店卖48元都不愁卖。那几年巴士哥正是1号店的发展黄金期,电商行业除了天猫京东就是1号店了,上架后很容易出单。根本不需要刷单,巴士哥也没刷过单,即使没投放竞价广告也不愁卖,有的时候多卖的排名就靠前了,还有所谓的画像于巴士哥而言。巴士哥在1号店卖货销量上肯定比不过淘宝卖家,但巴士哥有可观的利润空间,在这里卖一单赚的钱可能相当于别人在淘宝卖3到5单的钱。这个平台在技术上还有一个Bug的,例如有个“团购”活动,相当于淘宝的“聚划算”,报名这个活动价格必须是平时售价的7折,漏洞在于巴士哥报名成功并排期后,系统并没有锁定SKU标签,商家巴士哥可以随时编辑巴士哥产品名称,例如某款商品是一件3瓶组合装的洗手液,平日售价100元,商家巴士哥以70元的价格报名参加团购活动,等巴士哥成功后买家巴士哥去商家巴士哥产品标题巴士哥就将2瓶装差量组合装改为一件的商品组合上线,这样就相当于巴士哥根本没有什么优惠,由于团购活动的强曝光,销量上比平时多的。还有一个系统Bug,同样例如一件3瓶组合装的洗手液日常售价100元,商家巴士哥根据需要修改这款商品名称为1瓶装,售价改为39元,那么问题来了,价格实时更新过来了,但商品标题却没有同步更新,有滞后。巴士哥此时改卖一段时期后看到的结构就是3瓶组合装,售价39元!巴士哥于是呵,也可以想象到的到来,很快被眼尖的竞争对手京东疯狂吐槽,最后只能求助于客服巴士哥把这些订单进行取消。2015年沃尔玛全资收购1号店后,高层人员变动,创始人于刚刘峻岭相继离职,各种政策也有调整。巴士哥初始平台费从每年6800元上涨到8800元,销售扣点依旧记上也上了一些。而到2017年被京东全资收购后的9月12日,1号店发生了大地震,我们收到内部信函,要求全部商家集体退店!这是多么突兀的事实,估计和现在亚马逊被封店的感觉差不多吧!巴士哥本来靠这个店吃饭的,突然就被破产了,一脸懵然与无奈。当时的老板已经是刘强东了,京东给巴士哥们1号店商家两条路,第一条,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理退店手续,保证金和剩余平台费在退店完成后如数退还;第二条,有意愿继续经营的,从京东那边重新办理入驻签约,对原1号店商家给予绿色通道。京东的做法是把原1号店变成了它的另一个流量窗口,清理1号店原有商家后,原京东商城店铺商家同步展现在了1号店网站页面。那时他们的流量应该是一下子增长了很多。2017年的时候,巴士哥从销量上看,1号店已经走下坡路了,创始人都离开了的企业,不会再创造什么辉煌了,我办理了退店,没有入驻京东,之后就再没关注1号店了。

和被封店的亚马逊卖家一样,店铺没了,总是要清库存的,最终还是开了淘宝店,继续经营之前的类目。淘宝店要做起来,唯有刷单和烧钱开直通车两条路。刷单巴士哥是不考虑的,厌恶那种虚假的繁荣,刷单本身也是有成本的,与其把这部分费用支出了给服务商,不如让利给买家来的实在。巴士哥的做法是,对新上架0销量商品,标一个亏钱的极低价格,就是那种傻子看了都会下单付的低价,同时开付费推广,出价设置尽量的高,争取挂排到前几名,双管齐下,低价位销售额加上付费强推,销量自然就有了,毕竟是亏钱的起步阶段,然后每隔一段时间调高一点价格,陆续调整到预期售价,这跟刷单比起来效果是一样的,但毕竟正规操作不必担心降权风险。对商品价格的定价,倒是有巴士哥自己的一套方法,根据成本、包邮运费、竞争对手价格、保证30%的利润率、客单价等几个方面综合考量来定价,同一款商品设置不同组合装的若干个SKU,一方面针对不同采购体量的买家,一方面规避同一价格区间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巴士哥开店卖货的原则是从不主动降价,别人降了巴士哥不一定降,打价格战的结果是两败俱伤最终大家都没钱赚。关于开直通车付费推广方面,这真是个烧钱的无底洞,自然销售的订单能量有限,好歹还有利润,付费推广的订单虽然也能覆盖掉广告成本,但剩不下来太多利润了,都给给马老板打工了,那些一天烧钱几千上万的大卖家,年底算下来,是赚是亏,只有自己知道。

后来认识了一个做汽车配件的老板,主要是 OEM 的汽车三滤,机油滤芯、空气滤芯、空调滤芯。他一直做的是线下生意,对电商这块一窍不通,研究了解了他的行业这个行业,感觉还可以,线上业务值得开拓一下。他有自己的品牌商标,客户反馈质量比其他叫得出名的牌子都还不错,的确如此,巴士哥也曾亲身考察过某汽车配件产业带,采购了一些样品,实际拆解后做工用料确实不如他家的质量好。达成合作后巴士哥开了两个店,一个淘宝企业店,一个 1688 店。淘宝企业店做零售,汽车滤清器这个产品利润确实不错,举例一个奥迪 A6 的机油滤芯从他这里拿货,再加上快递费,成本也就 30 元左右,而巴士哥标的零售价格为 98 元,这个价格在同行里也并不算高的,还真的有销量!1688 那边主要发展 B 端,积攒了一批大大小小的外贸 SOHO 客户,他们做外贸出口的采购丰田汽车的滤芯的居多,好做的中东和俄罗斯市场,不过价格压的很低,给他们供货没货什么利润,他们只要求低,不太考虑质量,却也听说真的有厂家做的那种破壳子裹着几乎没什么过滤效果的廉价滤纸的低质量货出口的。后来淘宝和 1688 抬高了汽配类目标准,所有货品必须 CCC 认证等资质齐全,包装外观也得符合要求,搞得挺大的。汽配行业产品线太长了,要想把市面上所有车型的滤芯全做的,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是不行的,最终这个老板资金链出了问题,无法供货给我们,这个项目也就挂掉了。在 1688 开店期间,经常接到代运营服务的电话,号称什么保证每年达到多少万销售额,还签协议,滚犊子吧,都尼玛的人,要是能把你一个店搞好,干嘛不自己去开店,还在代运营公司拿那几个月千块钱的工资?这些代运营保证的是销售额,不是利润,这可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指标,销售额固然重要,但老板们最后看的是还是利润,最终能到自己钱包的有多少。倘若销售 100 万,利润只有两三万,这岂不就是传说中的“一颗螺丝作响,一看工资 250”吗!签协议是吧,也行,那写上保证我每年实际赚多少钱,我把纯利润的三分之二都给你行不行!不敢是吧,那就免谈。

后来认识了一个做汽车配件的老板,主要是 OEM 的汽车三滤,机油滤芯、空气滤芯、空调滤芯。他一直做的是线下生意,对电商这块一窍不通,研究了解了他的行业这个行业,感觉还可以,线上业务值得开拓一下。他有自己的品牌商标,客户反馈质量比其他叫得出名的牌子都还不错,的确如此,巴士哥也曾亲身考察过某汽车配件产业带,采购了一些样品,实际拆解后做工用料确实不如他家的质量好。达成合作后巴士哥开了两个店,一个淘宝企业店,一个 1688 店。淘宝企业店做零售,汽车滤清器这个产品利润确实不错,举例一个奥迪 A6 的机油滤芯从他这里拿货,再加上快递费,成本也就 30 元左右,而巴士哥标的零售价格为 98 元,这个价格在同行里也并不算高的,还真的有销量!1688 那边主要发展 B 端,积攒了一批大大小小的外贸 SOHO 客户,他们做外贸出口的采购丰田汽车的滤芯的居多,好做的中东和俄罗斯市场,不过价格压的很低,给他们供货没货什么利润,他们只要求低,不太考虑质量,却也听说真的有厂家做的那种破壳子裹着几乎没什么过滤效果的廉价滤纸的低质量货出口的。后来淘宝和 1688 抬高了汽配类目标准,所有货品必须 CCC 认证等资质齐全,包装外观也得符合要求,搞得挺大的。汽配行业产品线太长了,要想把市面上所有车型的滤芯全做的,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是不行的,最终这个老板资金链出了问题,无法供货给我们,这个项目也就挂掉了。在 1688 开店期间,经常接到代运营服务的电话,号称什么保证每年达到多少万销售额,还签协议,滚犊子吧,都尼玛的人,要是能把你一个店搞好,干嘛不自己去开店,还在代运营公司拿那几个月千块钱的工资?这些代运营保证的是销售额,不是利润,这可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指标,销售额固然重要,但老板们最后看的是还是利润,最终能到自己钱包的有多少。倘若销售 100 万,利润只有两三万,这岂不就是传说中的“一颗螺丝作响,一看工资 250”吗!签协议是吧,也行,那写上保证巴士哥每年实际赚多少钱,巴士哥把纯利润的三分之二都给你行不行!不敢是吧,那就免谈。

之后巴士哥做了些兴起,过早入驻拼多多,拼多多的卖家对拼多多抱有很多怨恨,只要纠结于拼多多严酷的发货规则导致的大量罚款。记得当时拼多多要求每天的订单必须 24 小时内显示揽收,48 小时内到达当地分拨中心,不符合要求的订单每单罚款 5 块钱,当天有 30% 订单物流异常的话,全部订单每单罚款 10 块钱,即便不是店主主观原因,由快递公司产生的客观原因也不行,卖家们普遍怀疑拼多多就是靠罚款盈利的。好在巴士哥在发货时效方面把控的还可以,开店那几年,总共也就被罚过 30 块钱吧!入驻拼多多支持个人或公司资质,个人开店保证金 2000 元,公司开店保证金 1000 元,扣点不多,记不清具体多少了。身边一些淘宝卖家有的还不了解拼多多的时候,巴士哥已经入了,确实也走对了这一步。巴士哥缩减了产品线,在淘宝和拼多多同步做一家厂家的酒店用品。巴士哥的主打产品那时候在拼多多有另外一个卖家在销售,并且他家并未作主推款,而巴士哥主攻的是这一款,起步初期和淘宝一样的策略,标一个傻子看了都想买的价格,那个时候拼多多的付费推广出价还是十分低底,一两毛钱就能排名前面,但因为巴士哥的货品几乎没什么竞价,在很短的时间内只依靠自然销量就做到类目头部,利润率保证在 30%,之后拼多多的销量一度超过淘宝一大截。

一段时间后,同款商品的其他卖家纷纷入驻,看着他们一直在烧钱推广,也没有撼动巴士哥在这类目一哥的位置,巴士哥心中暗自窃喜,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后续有些竞争对手开始模仿巴士哥的产品文案和 SKU 组合,脑子里没思路,一味的抄袭是没有出路的,纵使竞争对手越来越多,那款巴士哥依然保持在类目首页。边一些淘宝店主朋友赶紧入驻拼多多,但仍旧有些老思维僵化,固执的认为“淘宝就是电商,电商只有淘宝”。做拼多多那段时间,仍旧坚持不主动降价,然而竞争对手店铺为了销量一味的降再降价,都给赔死了,没心思想跟他们玩了。

2020 年 10 月 1 日之前注销了营业执照,关掉了全部店铺,出坑后感觉倍儿爽!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